对话古老文物 探寻青铜文明

发布日期:2025-01-22 23:19    点击次数:78

精心打磨的石器、造型别致的陶器以及考古工作者们的工作影集、考古日志……日前,师姑墩遗址考古成果展在铜陵市博物馆开展,近300件展品吸引了众多铜陵市民现场观展。

观看展览的铜陵一中学生吴意涵收获满满:“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次观展让我对铜陵的青铜文明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先人们的智慧令人赞叹。”他用手机记录下陶范上的精美纹饰,不时和同学们交流。

此次考古成果展由省文物局指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陵市文旅局主办,为期半年。展览以考古发掘为线,由“皖江矿带 资源重地”“考古发掘 吉金重现”“披沙拣金 履践致远”三部分组成,展出了陶铃、鸡冠耳盆、假腹豆以及斜柄刀、锛、钺等一批珍贵文物。

“师姑墩遗址位于义安区钟鸣镇长龙村,于2010年开始考古发掘,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西周及之前的青铜铸造材料。”铜陵市博物馆副馆长姚琤介绍,铜陵地区采矿遗址、冶炼遗址都已非常明确,师姑墩遗址考古展品是对铜陵铜冶铸工艺的一次实物见证,也将安徽长江流域青铜冶铸历史的认识从此前的商周之际提前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师姑墩遗址与铜陵凤凰山古采矿遗址、木鱼山古冶炼遗址等众多青铜遗存一起,为江淮地区在夏商周时期的“金道锡行”重要地位提供了证明。

师姑墩遗址考古成果展开展的当天,主持铜陵师姑墩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卫红还作了题为“从资源到技术——铜陵师姑墩的故事”主题讲座。

“师姑墩遗址带来的是资源与技术的结合,意义重大。”吴卫红表示,师姑墩遗址考古成果展向外界传递出千年古铜都不仅有天赐的资源,还有较高的铜采、冶、铸技术,展览让广大市民能够与考古文物“对话”,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赞美家乡、建设城市的正能量。

■ 本报记者 刘洋 本报通讯员 孙照柱

相关新闻

发布于:北京市